大事情!政府发文支持“共享农庄”建设

2017-06-12

近日,海南省召开“以发展‘共享农庄’为抓手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”培训推进会。在会上,海南省省委副书记李军指出:共享农庄,是解决农产品滞销和价格波动、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、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和水平较低、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致富、农耕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有效举措。

  其实,早在今年3月份时候,海南省就制订了“我在海南有农庄”的专项行动,将“共享农庄”作为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一个抓手先行试点。



  放眼全球,虽然共享经济的大潮风靡数年,但一直都是在企业和资本层面从下往上发展,像海南这样将“共享农庄”作为政府政策推动,在所有共享业态中尚属首次。

  而这种“超规格”待遇的背后,更多是因为,“共享农庄”作为一种平台化思维的产物,对于政府、农庄主、农民以及城市消费者而言,可谓“四赢”局面。

  对于政府而言,“共享农庄”模式,通过使用权的交易,将农庄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、最优化的重新匹配,将不确定的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,间接地缩减了城乡差距问题。

  对于农庄和农民而言,通过产品认养、托管代种、自行耕种、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,不仅可以降低经营风险、提升产品附加值,还能够和以往低频消费的用户建立强连接。

  对于城市消费者而言,有一方良田,播撒夏秋之繁实,有一处宅院,纳三五好友,赏四季之风月,几乎是人生最大幸事。

  但以往,这种梦想和经营一家农庄的现实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遥不可及。不过,如今“共享农庄”模式的出现,将“梦想照进了现实”。

  此时,农庄作为一种生活、一个自由呼吸的场所,一个城乡之间“第三种生活”的本质属性,也因为共享经济的融入,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。



  共享农庄,才能“根治”目前农庄经营的困局

  事实上,“共享农庄”模式的雏形,很早在美国就已经出现。

 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,有一个名为“艾米农场”的生态庄园。这个占地60亩的美国版“农家乐”,只有六十多岁的南迪和他三十多岁的女儿两个人打理。

  当然,全部工作只有两个人并不现实,所以,他们干脆所以她们干脆把农场弄成开放式,随性经营。

  有多开放呢?门随便进、活儿随便干、菜随便摘、钱随便给……

  对于游客而言,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。有时间了就来种种地,采摘些蔬菜,还可以带走。

  农场会有一块小黑板,上面会写着当天哪些活需要做,比如哪些蔬菜该浇水了,哪些地块该松土了……

  这样一来,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标性。到最后看着有什么成熟了,直接免费带回家,农庄还免费提供塑料袋。



  当然,农庄也有一些收费项目。商店里的百货店里的蛋、肉、奶酪还有限定的新鲜蔬菜是对外出售的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的收款方式都显着随性与信任。商品明码标价,旁边放了个盒子,买什么就把钱放盒子里、自己找零,也能用刷卡机自己刷卡,旁边没有营业员,全凭顾客的自觉。

  做为一种延伸,在通过“共享”概念引爆人流之后,农庄还和周边学校合作,打造了系列性的亲子主题活动,这也成为农庄营收的重头戏。

  如今这个占地60亩,只有两个人管理的农场,不仅没有因为开放和共享而破产,反而持续经营了二十多年,每年的收益高达百万。

  从这个案例,我们还可以看到,除了解决稳定性和高频粘性外,共享农庄的平台化模式,在解决农庄经营中的服务问题、人才问题、引流问题、推广问题等方面,都有着“除根”的“药效”。


  

  共享模式的农庄小镇,庄主才能当“国王”

  如果说以上“共享农庄”是建立农庄与用户之间的强粘性关联,或者说是用户的共享的话,那么还有一种共享,则是农庄与农庄之间的共享。

  在新加坡,克兰芝农场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休闲胜地。但事实上,克兰芝农场,并不是一个农场,而是一个乡村。它是由36家小型农场组成的一个“农庄小镇”。

  在这36家农场里,既包括度假村、蔬菜类农场、观赏植物花卉的农场,也有渔业、畜牧业以及其他休闲手作式农场。

  如果单看其中任何一家农场,面积大都不超过10亩,很难形成单独的IP和引爆点。但这36家不同类型、不同特色、不同经营模式的农场组合在一起,互相依托、互相支撑,行程了一个主题丰富、业态非常完整的大型休闲度假区。

  事实上在国内,果然农庄大多占地规模庞大,但由于农庄选址分散,造成基础建设投入大、无效重复配套耗费高、推广困难等弊端。不仅农庄投资者压力巨大,缺乏互补性的业态丰富度,也让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大打折扣。

  比如,单个独立存在的农庄,无论大小,周边道路、水电、指示牌、停车场等基础配套,都需要投入巨资建设。

  其次,对于许多主题定位鲜明的农庄,许多和定位无关的项目,比如种植、采摘、游乐设备等,为了让游客呆得更久,都被迫要增加。但这些项目,既不是农庄擅长、也无法增加利润,甚至做不到让用户满意。


  试想,如果不同类型的农庄分布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,联合运营、相互衬托、互为助力,形成一个业态丰富、产业集中、功能齐全的“农庄小镇”。那么,农庄的配套问题、营销推广问题、用户体验度问题,甚至土地性质问题,会不会都迎刃而解?

  这时,在“农庄小镇”里经营农庄,就会像在大型商场里开设品牌专卖店,庄主只要负责自己细分业态的经营,其他的公共空间、周边道路、水电、指示牌、停车位、品牌推广等等问题,都由小镇管理公司统一解决。

  这时,庄主还会觉得自己是个苦逼的“农民”吗?

  当然,一旦被纳入农庄小镇,受自然资源的匹配程度、运营管理等问题,部分类型的农庄可能会丧失自己的部分竞争优势。

  但相较于整体抱团带来的强大IP打造,相较于共享思维带来的’庄主减负”和客户满意度提升,我们仍有理由相信:共享经济的大潮中,农庄小镇的春天不会遥远!


写下您的评论吧